两家储能巨头叫停美国建厂!260亿投资计划一周内被搁置!
2025年2月,美国两家原本雄心勃勃要在本土开建电池工厂的企业突然宣布停止项目。这些计划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动辄十几亿美元的投资,还挂着“新能源产业”的大旗。可谁能想到,这些看似万事俱备的项目,最终却因为政策变动和市场压力戛然而止。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博弈?这场戏,还是得从政策、市场和企业抉择三方面说起。
两家企业的撤退,不仅打了美国新能源产业的脸,也让全球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更加扑朔迷离。问题是,美国的新能源梦,还能撑多久?
2025年2月10日,挪威的FREYR Battery公司宣布放弃在佐治亚州Coweta县的电池工厂建设计划。这座被命名为“Giga America”的超级电池厂原计划投资26亿美元,年产能34GWh,未来甚至可能扩充到50亿美元的投资规模。2022年,他们还曾高调宣布这将是美国本土新能源产业的标杆项目。
就在同一周,另一家美国企业KORE Power也宣布取消了在亚利桑那州巴克艾市建设锂电池工厂的计划。这座原计划投资10亿美元的工厂,不仅得到了美国能源部8.5亿美元的贷款承诺,还被宣传为“美国首个由本土企业运营的锂电池工厂”。可惜,从高调宣布到项目搁浅,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
两家企业的撤退,时间点如此之近,背后的逻辑显然不容忽视。
一、政策变脸,企业吃不消
FREYR的撤退,直接原因就是政策的不确定性。美国的新能源产业,一直以来都是靠补贴和政策扶持撑起来的。但2024年底,特朗普政府上台,直接叫停了拜登时期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这可是新能源企业的命根子,尤其是像FREYR这样的外资企业,指望的就是税收减免和补贴。
企业不是慈善家,投资26亿美元建厂,靠的不是情怀,而是政策的“护城河”。政策一变,市场的风向就变了。FREYR的高层显然不是傻子,他们的选择是撤退,把公司总部从佐治亚州迁到奥斯汀,去寻找更稳定的投资环境。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KORE Power身上。这家本土企业原本想靠着“美国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分一杯羹,但没有政策支持,企业连基本的成本优势都没有。再加上美国工人高昂的劳动力成本,项目持续亏损的风险太高,CEO一看不妙,干脆辞职跑路了。
二、成本压力,市场不再“香”了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过去两年,全球电池价格持续下跌,原因很简单——中国在这方面太强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巨头不仅技术领先,生产成本还低得吓人。
相比之下,美国的电池制造成本高得离谱。以KORE Power为例,他们计划生产的电芯主要用镍钴锰(NCM)和磷酸铁锂(LFP)两类材料。这些原材料本来就依赖进口,再加上美国本土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价格怎么跟中国竞争?
更要命的是,新能源市场本身就高度依赖规模效应。像宁德时代这种企业,年产能动辄上百GWh,早就实现了成本摊销。而KORE Power的年产能只有6GWh,连宁德时代的零头都不到。成本上不去,价格下不来,市场自然也就不“香”了。
三、全球竞争,谁在抢蛋糕?
美国新能源企业的退场,正好给了其他国家递刀子的机会。看看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布局就知道,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这些巨头可没闲着。2025年,宁德时代和福特汽车合作,在密歇根州的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已经开工建设,总投资35亿美元,年产能35GWh。
中国企业的优势不止在于成本低,更在于供应链的垄断性。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再到终端市场,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美国的新能源企业,别说垄断供应链了,连生产设备都得从中国进口。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不是还有特斯拉这种巨头吗?但问题是,特斯拉也在用宁德时代的电池啊。连本土头牌企业都靠进口电池过日子,其他中小企业的日子能好到哪去?
四、政策、市场、竞争交织的死循环
FREYR和KORE Power的退出,表面上看是个别企业的经营问题,背后其实是政策、市场和全球竞争交织的结果。政策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的投资信心崩塌;市场的失灵,让美国本土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彻底丧失优势;而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博弈,更是让美国企业步履维艰。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场足球赛,美国球队刚开场就被罚掉了几个关键球员,场地还被对手控制了大半。别说赢球了,连守住场子都成了问题。
有人说,FREYR和KORE Power的退出,是美国新能源产业的一次“滑铁卢”。但与其说是滑铁卢,不如说是一次迟来的清醒。靠补贴和政策堆起来的产业,终究难以抵抗市场的风浪。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不是靠喊口号就能赢的。美国如果不能从产业链上找到突破口,未来这种“撤退”的故事恐怕还会不断上演。有人说,这场新能源的战争,美国已经输了开局。
